台灣6.0希望工程│沈芯菱行善平台

hope for the future

─ 圓夢行動 為下世代 ─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無知的年代;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雖無所不有,我們也一無所有。
Charles Dickens用筆尖劃過一個時代
而您又想留給世界什麼足跡?
有助人的夢想?企業有未盡的社會責任?
圓您的夢,更是圓台灣及世界的夢
圓夢,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
正是現在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Charles Diciens

action for hope

─ 啟動希望 向上向善 ─

「我想做公益,卻不知從何開始?」 「企業要做CSR,該如何將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台灣有許多基金會(NGO/NPO),要怎麼找到最合適的單位呢?」
  • 後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危機:道德淪喪、正義失去光彩。也預言到當前的世界,伴隨經濟發展帶來之:貧富懸殊、環境污染、族群衝突、資源短缺等等困境。
  • 時代,是好或壞?未來,是希望或絕望?改變的力量,正掌握在您我的手上,台灣6.0希望工程,邀您給自己和世界圓夢的機會,從最需要的角隅出發。重新定義「成功」的價值:不是赢過多少人,而是能幫助多少人。社會向善的力量,一起讓改變成真。
  • 圖夢計畫正是為了幫您實現助人夢想而存在,您擔心行善像「大海餵魚」,不知捐款流向、難以評估成效嗎?現在透過圓夢計畫,從策略規劃、執行評估,到建立夥伴、推動執行,讓您的善心如同「播種插秧」,針對需求訂製專案、將每份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及100%透明度,。
  • 邀您共同圓夢,領城涵蓋:CSR、弱势兒少教育、婦女/新住民關懷、農民福利、原住民福利、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福利、動物保護、人權和平、環境保護、國家公益、國際救援等類別。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中,但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Oscar Wilde

1

CSR管理

透過策略與管理規劃,協助企業把CSR納入企業文化,並實踐於營運活動·為企業創造與競爭者不同的CSR定位。

2

CSR報告書

按國際報告書編製綱領及標準,協助企業建置CSR資訊流程,出版與國際接軌的CSR報告書・

3

永續評比

分析國內外永續/CSR評比或獎項之標準,並提供適當的諮詢服務與調整方向建議。

4

CSR專案活動

規劃CSR網站CSR專案活動、媒體廣宣,並配合企業需求,促成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以擴大公益資源的執行效益。

Education for children

弱 勢 教 育
  一張翻面空白的月暦紙、幾隻顏色不全的蠟筆,婷婷獨自坐在小吃攤的角隅。看著阿嬤警腰洗碗盤,婷婷放下蠟筆,跑向阿嬤說著:「我來幫忙拿。」童言童語卻有著超齡的貼心,阿嬢一局扛起隔代教養重擔,像菲菲如此環境長大的孩子,當然渴望正常生活,但從童年到長大的路漫長且崎嶇,可能一路消磨孩子們逐夢展翅的熱情和能力。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接受中低收入戶補助對象共689937人,其中15歳國中以下兒少估31%超過21萬人。所謂弱勢家庭,舉凡經濟收入,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偏鄉等弱勢不利條件,收入少的家庭,生活但求維持基本溫飽就備感壓力,更別說額外經費負擔。資源充足的家庭把孩子送去上各種外語、才藝、科普、數位程式等課後照護課程。長期下來,富小孩和窮小孩之間的教商機會不平等,在就學表現上,確實呈現數據落差。依主計處2018年調查資料,低收入家庭小孩唸國立大學僅20.1%,遠低於平均數32.2%,且有高達80%窮小孩讀的都是私立大學。
 他人眼中的「問題」學生·其實是「面對問題」的學生,弱勢子女絕非不會唸書,而是求學過程更加辛苦,挫折·當家庭無法提供安穩的求學環境,孩子可能缺乏協助,導致學業成續低落,進而被動影響學習動機和成效·人格發展、人際關係,甚至行為偏差,貧窮不應是一種教育障礙,更不是一種世襲體制,共同給孩子教育機會,因為有您溫暖的雙手,替他們多雙逐夢的翅膀,創造翻轉的未來。
我們協助弱勢兒少改善教育資源匱乏、提高學習能力與機會、重視情感陪伴和健全身心發展培養孩子良善的品格,適時導正偏差想法和行為,預防將來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透過全面且長期的關懷教商計畫,具體投入項目如下:
  • 偏鄉課後照顧班:針對弱勢兒少加強基礎能力為目標,並輔以生命教育、助學計畫、才藝閱讀教育,改善偏鄉數位落差、單車環島,兒少保護宣導、寒暑假期間安心陪伴,青少年特殊專長與技職培訓等服務
  • 輔導中心與諮商服務:提供受家庭遺棄、虐待、不幸少女、中輟少年等兒童及少年探索,瞭解自己、引導找出問題所在,並輔導其心理情緒、學習自我成長之能力·出版發行生命教商書籍、光碟、紀錄片等。
  • 兒童身心健康:營養餐費、健康檢查、營養改善、就醫協助:安排成長營隊,學習自我探索認知、生涯規制,青少年特殊專長與技職培訓、追夢體驗探索營等課程,
  • 急難救助:家庭訪視、經濟扶助,扶助金,獎助學金,急難救助金、親職教育與家長脫貧服務。
  • 啟蒙服務:提供0~6歲特殊兒童到府繪本服務,利用說故事方式,培養幼兒開讀能力,並可輔導外籍配偶或弱勢家庭父母,建立正向教育方式及觀念,增加親子互動及彰顯家長親子功能。
  • 各項團體活動:兒童夏令營、親子知性之旅、幼兒學習成長列車、青少年成長營、兒童節活動、寒冬送暖活動、母親節活動、家長成長團體等服務。

Care for Agricultural

農 民 農 業
83歲茂昌伯放下捱了一天的釘齒耙,望著菜園裡翠綠碩大的高麗菜,卻不見大豐收喜悅,皺緊的眉宇無奈訴說「打拚一世人,換來一場空」,產銷失衡、賤價收割,使得找臨時工的採收成本都不夠,更別談買菜苗栽種、犁田翻土、除草整地、施肥等血本無歸。
台灣早期以農立國,現今全台僅剩約三成的專業農戶,餘七成兼找工作謀生路。茂昌伯經歷過「小農」、「貧農」、「老農」階段,人生縮影,正如當前台灣整體農業結構所面臨的困境。 根據雲林農民大學2016年一份調查報告,全台有30%農民月收低於22K,農民收入少又辛苦,多數年輕人離鄉不願務農,使台灣農業漸而出現缺工、農地零碎化、產銷失衡三大問題。 依農委會2016年糧食供需年報統計,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1%,創九年新低紀錄;極端氣候也影響總體農產量,糧食生產指數年下跌3.5%,數據指出,本土農產國人吃得少,總體農產量也無法穩固供應。
全球農業科技化,農業技術正是台灣之光,不單指種植技術,而是導入資訊科技和非傳統生產、數位行銷模式。台灣農業升級刻不容緩,透過一些專業資源系統機制,期待重新找回台灣農業特色與競爭力。
  • 農業電商平台:守護扶植農民,集結小農合作電商,協助自產自銷,運銷零售化,提高淨利。
  • 有機無毒農業:推廣有機無毒、食農教育、保障消費者食安權利、促進土地友善環境。
  • 假日小農市集:防菜蟲盤商剝削,定期舉辦產地直銷市集,農民團體輔導與推廣,進行訪視關懷、座談會、課程及觀摩。
  • 農業雜誌:編印、出版、發行及銷售有關農業雜誌、書籍,以服務農民,推廣農產品及農業資材為宗旨,加強消費者對本土農業的認識。
  • 農民支援系統: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建立優良農產品之產、製、銷聯盟體系 ,提升國產及其加工農產品競爭力。
  • 國際農業交流:協助國內外農村與農業發展,並推動國內相關農業業務,進行農村文化及生態等產業之推動,及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農產品安全與多樣性研究。
  • 休閒農村創業:藉由到農村體驗生產至銷售的過程,認識在地農業及飲食文化、培養在地低碳的飲食習慣,並辦理學童農業推廣教育、農村綠美化,提高農民所得與社會地位及改善環境景觀。

Care for Aboriginal

原 住 民 關 懷
「老師,您會不會回來?」這天是班導小胖最後一天代課,他一轉身,身兼的國語、社會、自然老師也要大換血,一名老師當四個人用,學生們又得重新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式。「我讀到四年級,已經換過六名導師。」平均一學期換一名班導,原鄉師資流動大,學生成最大犧牲品。
原鄉學校多半在山區交通不便,可惜好山好水也難留住師資,缺額招不滿更讓校方頭疼。根據2016年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台有1106間偏鄉學校,國中、小學生約14萬人,老師則有1萬8千多人,平均每所偏鄉學校約127名學生配16位老師,師生比僅一般學校的一半;且長期(三個月以上)代課率為17.1%,高於一般學校的11.7%。偏鄉教育這一條路,不僅澆熄許多外地老師熱血難以長期深耕,孩子們也走得坎坷。
「送小孩子上學太麻煩了!」Yaki(泰雅族語:奶奶)說完把剛收割的小米放進穀倉,她是5歲尤命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尤命的父母都在山下打零工,一個月才回部落一次,沒人開車1個多小時載尤命去最近的幼兒園上學。
台灣法定原住民共有16族,依內政部2018年統計有近56萬人,佔總人口的2.37%;其中平地原住民46.89%,山地原住民53.11%佔多數。少數民族不該遠距離遭邊緣化,面對原、漢文化差異存在,缺乏因地制宜「在地化」思維。美麗原鄉文化傳承、族語向下紮根,同樣值得重視。
  • 社區自助教保中心:部落建立共同照護機構,結合輔導部落耆老、部落媽媽托育,全族語傳授苧麻編織技術、狩獵、陶藝、雕刻等生活教學,傳授傳統文化和知識,增加部落媽媽就業機會,補足學齡前師資人力上的匱乏。
  • 原住民藝術創作:推廣部落尋根文化、舉辦原鄉巡迴藝術展、成立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媒體事業。
  • 原住民權益維護:成立原住民族部落論壇、原住民法律扶助、各類研究獎助學金。
  • 文化推廣與保存:原民文化紀錄片、原住民母語推廣、部落生態文化之旅、部落行動圖書車、原住民相關業務之研究及資料出版。
  • 部落長照:協助原住民弱勢老人和長期照護者,使其適應獨立生活,在地老化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推展。
  • 原住民資源整合:整合社會資源,協助原住民及弱勢團體之各項社會慈善福利等相關業務服務。
  • 輔導原住民就業:在地師資獎勵返鄉、協助原鄉族語師資認證取得、提供原住民及弱勢團體之就業機會、職業訓練、職業重建。

Care for Foreign Spouses

新 住 民 關 懷
攤位前站了三名30~50歲的越南籍配偶,分別是小雲、小梅、阿玉。三人不約而同嫁到台灣來,他鄉遇同鄉,奮鬥的勇氣彼此契合,因此選擇融入在地台味合夥擺攤,為了做出市場區隔,每天推出限量越南家鄉小點:炸春捲和拉爺糕成店裡招牌。
「我最難過是小孩不讓我去學校」,「還有說話有東南亞口音被別人嘲笑」,對新住民媽媽來說,孩子是異鄉唯一的親人血脈,但若是孩子因社會/學校同儕對新住民多元文化不夠尊重、歧視,進而影響孩子自尊,親子關係疏離。「我那時每個晚上都哭啊!」阿玉說孩子國小階段,因為媽媽的國籍曾被留校「特別照顧」學業,阿玉為了修補親情,白天要照顧公婆、忙家務;晚上拿孩子課本一起學ㄅㄆㄇ,讀書計畫甚至要比孩子超前。
好在親子共學化解曾經的心結,阿玉也把經驗分享給年紀較輕的姊妹淘,小梅來台第7年,育有1子就讀幼兒園。小梅跟其他台灣媽媽一樣,自願到班上當晨光媽媽說故事,還特別穿優雅的傳統國服「奧黛」(AO DAI)介紹越南文化、美食,獲得全班極大迴響,「我兒子說我那天像新娘子很漂亮」,小梅嬌羞的笑容中,帶有兒子對她的榮譽感、驕傲且自信。
根據內政部2017年在台外籍配偶(含中港澳地區)統計,全台目前近53萬人,較5年前增加12.4%,當中大陸籍配偶佔63.8%最多,越南籍18.8%其次。又根據教育部調查資料,新住民的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近20萬人,超過全台國中、小人數10%,等於台灣未來2030年25歲青壯年世代,推估每10個人就有1人是新住民的子女。台灣是多元族群國家,絕大多數的外籍配偶,和阿玉她們越南三姊妹一樣,相當認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為台灣家庭付出,新住民婦女,正是台灣媳婦,從生活文化環境、家庭夫妻親職關係,到教育、就業、法律保障等領域,都需要我們的關懷行動。
  • 新住民學習營:針對初新住民,舉辦中文課程、專題演講、座談會及研討會,協助新移民之各項福利、生活適應等諮詢。
  • 新住民家庭服務:轉介與法律諮詢、電話關懷服務、家庭訪視、家庭支持輔導服務、社會福利資源連結
  • 家庭服務網:電話關懷、家庭訪視、家庭支持輔導服務、以及轉介法律諮詢等服務。
  • 新住民學習與培力:生活適應與職業技能培訓、生活適應班、機車考照班、美容鬆筋班、美容挽臉班、剪髮班、家事管理課程、網路拍賣課程
  • 新住民技職培訓班:提供生活適應與職業技能培訓,如開辦生活適應班、機車考照班、美容SPA班、美容挽臉班、美髮班、家事管理課程、網路拍賣課程。
  • 新住民法律保障:爭取親權、參與移民人權修法聯盟各項移民相關法令與政策的修訂(如:移民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籍法)、推動保障新移民權利議題(如:家暴防治、工作權益)、進行個案協助與支持。
  • 議題研究與倡議:反對過於嚴苛的入籍語言考試、反財力證明、參與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推動各項移民相關法令與政策的修訂(例如移民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籍法)、推動各項保障新移民權利的議題(例如家暴防治、工作權益)、進行個案協助與支持、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
  • 組織發展與培力:進行各項新移民能力培訓,包括中文、電腦、親職教育課程、翻譯人才培訓、東南亞多元文化師資培訓、組織串連、國際聯繫。
    會員發展與關懷:進行會員聚會活動、舉辦社區據點、發行會訊。
  • 公共教育與宣傳:進行東南亞多元文化宣講、製作記錄短片、移民姊妹講故事、成立南洋姊妹劇團等。
  • 課程教育委員會:進行東南亞母語文師資培訓、餐桌上的家鄉美食文化課程、越語數位教材研發。
  • 新住民社區互助團體:成立互助會定期聚會活動、舉辦社區據點、發行新住民會訊、社會福利資源連結、國際聯繫。

Care for the elder

長 者 照 護
「金燕婆婆在家嗎?吃飯時間到囉!」每天傍晚五點鐘,小薰騎著四十分鐘的彎曲山路,為的是把便當親手送到屏東內埔一戶三合院,探望許多獨居老人。85歲的金燕婆婆是低收入,她因糖尿病變引發視網膜剝離,雙眼視力模糊近乎失明,走路靠助行器輔助,聽到傳來熟悉的問候聲,金燕婆婆聲音細小,卻充滿期待的語氣答著:「來了來了!今日有什麼好料?」,「您糖尿病不要吃太油,我有多煮些青菜,您愛的軟茄子」。小薰細心備餐已經第4年了,一頓飯的陪伴,漸漸地金燕婆婆早把她當作自己女兒看待,喜歡把握送餐時間和小薰聊天。
所謂的獨居老人,泛指年滿65歲以上,獨自居住、或與其同住者無照顧能力、經列冊須關懷的老人,像金燕婆婆情況正是其中之一,高齡獨居相對的缺少世代間互動,易產生孤獨、疏遠感,以及身體老化、健康隱憂。
根據內政部2018年3月戶籍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331萬人,老年人口比例正式達到聯合國定義的14%,台灣首度進入「高齡社會」;而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預計8年後(西元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恐將超過20% ,與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歐洲部分國家同列為「超高齡社會」。更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公佈的老化指數也首度破百,代表台灣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0~14歲)還要多,扶老比上升至19.28,等於平均每5.18個青壯年要養1名老人。
當今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影響,未來勢必朝老人照顧老人的超高齡社會邁進,我們每個人都會老,關心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如何真正實現「老有所終」理想?強化社會安全網是解決高齡需求的重要課題。
  • 長輩圓夢回憶錄:推展老人口迹歴史,文化,傳承如民俗技藝郷土教學等寶貴習慧育產。
  • 銀髪數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開辦數位學習專班,教導老人從電胎上網滿足新知需才,甚至學習使用居家照護,吃葉,走失定位等智慧APP。
  • 社區補給站:每一個行政區都有専責服務桃構,規劃老人休間文教活動。如:社區照顧關懷携點長青快樂學堂長青學苑、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間巡過服務、樂齡行動教室,落實老人長照社區化。
  • 急難救助:貧困老人急救、低收入身心障礙者急救助,冬令救濟。
  • 居家關懷:弱勢老人與身障者送餐服務、換洗衣物、簡易環境改善、家務與文書服務、友善訪視、餐飲服務、陪同或代購物品、陪同就醫或聯給醫瘴機構等。
  • 居家照護:協助沐浴更衣,更衣、進食、服藥、翻身、拍背、肢體闘節活動、上下床、陪同散步、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
  • 護理服務:専業護理人員照護,給予身體評估、心理評估,擬定護理計畫,依個別需求提供護理照護,每日測量血壓脈博、呼吸、體溫、藥物給予、傷口照護等。
  • 社工服務:各頂社會福利諮詢、入住長輩適應輔導、辦理團體活動、文康休間活動,慶生會、家屬座談會、安排社團或志工,關心慰問與聯誼資源整合與社區網絡建構。

Care of different ability

身 心 障 礙 權 益
「阿姨…妳好,老師說看到人要打招呼,有禮貌。」只要公車座椅有人坐下,小凱主動一個一個打招呼,還豎起大拇指等待對方蓋個章,大人的身型臉孔,行為如5歲小孩,有人異樣眼光沒有理會;有人看出小凱的特別,陪他手指蓋章友善互動,隨後交談時,小凱眼睛無法平視對方,嘴巴喃喃自語,不自主重複著「我媽媽說我已經長大了,不能抱抱,不可以抱抱了。」
36歲的小凱是「慢飛天使」,每天搭公車從家到庇護工廠上班,一般人簡單的乘車生活技能,對小凱來說卻得訓練大半年,記建築物、記大型標誌、甚至默背站牌路線,所有環節不能重複出錯,才能通過教保老師這一關,放手自行搭車。
根據衛福部2017年統計,全台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約有117萬人,又依障礙類別觀察,肢體障礙者36.7萬人最多佔31%,其次為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13.1%,多重障礙者、慢性精神病患者、聽覺機能障礙者都佔約1 成,另智能障礙者10.1 萬人,佔8.7%。換言之,數據背後代表著全台117萬個家庭,父母及家人要付出很多時間、心力來照顧陪伴,是種既甜蜜卻沉重的負擔。
身心障礙者對家庭影響是全面的,不只照護、經濟方面的重擔,投入的甚至是漫長歲月。均均本來是國小老師,23歲那一年小腦萎縮症病發,肢體和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至今臥病在床長達20年了,年邁父母和家人接力照顧均均餘生,已婚的姊姊也決定不生小孩,每天下班回家幫均均拍背抽痰按摩。身心障礙者如飛行緩慢的天使,像均均、小凱每人狀況不同,面臨人生挑戰也不同。期望社會大眾能以溫暖和支持的態度,協助他們就醫、就學、就業、就養,讓美麗的慢飛天使得以放心飛翔。
  • 身心障礙職業訓練:透過就業輔導了解其職業適性,協助接受職業訓凍,發展自立自能。建立無障礙訓練所,排除
    身心障礙者參訓之障礙。
  • 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協調身心障礙者與雇用單位之供需,統籌媒合,以促進身心障疏者成功就業。
  • 健康心理諮商中心:提供專業心理輔導諮商,紓解身心障礙者的情緒創傷與壓力,增進其因應困境的心理素質,提昇解決問題的能力。
  • 保障身心智障疑者權益:積極向政府機關反應身心障礙者需求,以爭取、保障生存權並。
  • 廣增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心智障礙者就學、就業,就養、就醫、休間及其他福利服務。
  • 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提供身心障礙者於社區內獨立生活及支援,協助心智障礙者社會適應,使心智障礙者得以融入社區,獲得尊重和接納。
  • 居家生活支持:提供居家生活訓練、租屋協助、住宅環境、無障礙改善、生活輔具使用、居家照護。

Care of animals

動 物 保 護
「為什麼人類的錯誤要動物買單呢?」周大媽在菜市場旁的空地,發現一隻全身皮膚潰爛的米克斯,牠縮在停車場裡頭最角落,怯生生發出長音「嗚嗚嗚」哀鳴聲,似乎想傳達一些訊息「我好害怕…」。「我那時也會害怕牠是否突然攻擊,但救狗沒想那麼多…」,多數需要醫療救援的小狗,多半曾經受驚、受虐、心靈受創過,要如何幫助牠們願意再相信人類?周大媽無法靠近牠餵藥時,就把藥跟飼料裡留在空地,每天都來餵食治療,直到三個禮拜後,米克斯的皮膚好轉許多,也願意靠近周大媽。
救狗不容易,幫狗找家更難!周大媽說: 「我希望牠們是被領養到一個家,而不是被當成工具。」根據農委會2015年調查,全台流浪狗數量高達13萬隻,且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流浪狗不會憑空消失,造成收容空間不足,各地動物收容處屢傳爆量的壓力。為了讓毛小孩有好的歸宿,因此呼籲「認養」代替購買。
愛護動物不只搶救人類親近的寵物貓狗,根據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2012~2017年統計,全台道路汽車撞死動物,6年撞死5萬6918隻,種類高達548種,其中不乏珍貴的保育類動物,如石虎被撞死51隻、穿山甲36隻、食蟹獴97隻等等。每一筆死亡記錄,對野生動物保育都是重大打擊。不論是動物保護或野生保育,皆源自於對「生命個體」的關心,每隻動物都是個體生命,擁有最起碼的生命尊嚴與生存權利,拯救動物免於囚禁、虐待、遺棄、傷害、殘殺或滅種悲慘命運。
「尊重生命、養牠、愛牠、請不要丟棄牠」的理念,「絕育」、「教育」、「立法」是世界公認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黃金三原則」。以提倡動物權、為動物爭取福利,保育野生動物與維護生態平衡為宗旨。透過立法、教育及各項適時行動。
  • 生命教育紮根:推廣動物保護和保育、生命教育課程,為動保教育灑下種子,教導孩子尊重、愛護生命觀念,讓孩子學習從小當動物守護者。另成立大專動物保護服務隊、專業動保教育、專業研討會、營隊活動宣導。
  • 宣導寵物絕育:下鄉絕育行動(Rural Area Neuter Action, RANA)人道減少流浪貓狗數量、偏鄉駐紮任務、CNR(Catch、Neuter、Reture)/TNR(Trap、Neuter、Return)即捕捉、結紮、放回原來居住所在地。
  • 區域性安置整合:重傷殘或無生存能力的動物救援、中途與送養及結紮中途安置,透過整合區域性資源,提升街頭動物之生存品質。
  • 個別棲息地保育評估:減輕棲息地破碎化,達到棲地保護、物種保護
  • 寵物互助平台:提供寵物飼養免費諮詢,和流浪動物照護認養寄養資訊,爭取寵物及流浪動物生活相關權益,建置寵物家庭間免費互助網(如:寵物捐血資料庫、寵物家庭互助車隊、寵物家庭談心室)及流浪動物照護互助資訊平台。
  • 認養行動專車:實施認養專車主動出擊,提高民眾認養潛在意願,進一步推廣動物保護教育理念、防止虐待動物之勸導、動物病害防治之教育宣傳。
  • 動保議題策劃:整合保護動物之通訊與聯絡事項、發行保護動物之著述翻譯出版、保護動物比賽之策劃。
  • 修法保障動物生存權:透過立法、修法、倡議,經研究、討論、倡導、解析取得社會絕大共識。
  • *石虎生存環境嚴峻,圖為路死的石虎(林錦坤拍攝)​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環 境 保 護
PM2.5經由呼吸作用進入鼻腔、胸腔及肺部,會依大小顆粒沉積在身體各部位,若引發呼吸道感染,輕則咳嗽、呼吸困難,嚴重的話氣喘、肺功能下降、慢性氣喘炎,增加呼吸道感染病患死亡率。尤其兒童體型小,呼吸速度比成人快,當大 人、小孩同處空汙環境,兒童吸入量比成人更多,對健康威脅更大。根據環保署2017年分析結果,台灣空氣主要污染源,34%~40%屬境外傳輸,60%~66%多數是來自台灣境內霾害,像是工廠營運所產生的廢氣與柴油車、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營建工程所產生的細微沙塵、傳統農耕所習慣的燃燒稻草、以及焚香與鞭炮所產生的煙塵等。其中,光是各種車輛所製造的PM2.5,就佔總量30%~37%,而電力業約佔4.5%~9.9%。
環境汙染已不侷限某一地區或國家,而是全地球面臨危機,尤其人類為了提升物質生活,過度開發帶來環境汙染,不只空汙會使地球暖化,酸雨也會讓土讓酸化貧脊,森林銳減,破壞生態影響動植物種消失,海洋汙染,能源和糧食危險性有毒廢棄物轉移,甚至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面對地球大災難,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曾呼籲每一個國家,包括我們生長的台灣,投入足夠的資金,藉由產業轉型,走向生態的、永續的、低碳的綠色經濟,尊重環境資源的限制,全面體檢高耗能的產業政策和生活型態,進行大規模的綠色革命。保護環境,等於保護自己,更是保護下一代的幸福。
  • 自然教育推廣:兒童親子培育、講座、讀書討論會、自然觀察和野外求生營、解說員月會和戶外實習演練、自然攝影班、初級解說員研習班等,培育保護自然的種子
  • 推動環境資訊公開與環境教育:推出重點專題和專欄,結合實體講座,提高議題的討論與深度,並且多與其他媒體合作出版環境議題手冊、案例研究教材等,以及發佈環境資訊電子報
  • 環境保育:保育濕地生態、守護河川山林、關懷海洋永續、環境政策推動、改善氣候變遷。
  • 山林水土:森林與林業政策、山坡地不當開發、水資源與環境治理、土地與生物保育、國土治理
  • 環境污染:空氣污染、土水污染、廢棄物、毒化物化學品管理、責任科技、工業污染、產業轉型。
  • 企業社會責任:廢水回收處理再利用、廢氣回收熱能發電,廢棄物、毒化物化學品管理、責任科技、工業污染、產業轉型、企業社會責任。
  • 能源轉型:抗暖減碳、節約能源、新能源與電業改革、綠色經濟
  • 環保公民行動:環境正義、知情權/資訊公開透明化、生活與環境、公共政策監督平台。

International aid

國 際 救 援
在烽火國度葉門,刀台跟病房是用帳幕搭建圍起來的,沒有先進的醫療器材,36歲無國界醫師Jack說,他的第一刀是位10歲男童,左腳被地雷炸傷截肢,且做了很多次的清創手術,清理死肉泥沙、洗傷口、植皮,花了好幾個禮拜才弄好。無國界醫師通常被分派到緊急醫療援助的地方,主要提供醫療救助、心理輔導,幫助因為戰亂器攻擊、孕婦生產、流行疫症、營養不良等的病患,戰地死亡速度驚人,Jack曾經因為一天簽下12張死亡證明書而崩潰痛哭,但再難過,還是要用一雙手,搶救更多垂危的生命,能多救一個是一個。
您知道嗎?全球每分鐘就有1名婦女因懷孕與生產所導致的併發症而死亡。 每年有280萬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 每5分鐘就有1名兒童死於麻疹。無數生命仍身陷危難,卻因缺乏醫療照護而離開人世。2000年聯合國高峰會通過「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期盼在15年內實現八大目標;消滅貧窮饑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提升產婦的保健、對抗病毒、確保環境永續、全球夥伴關係。進而於2015 年 9 月,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會議上通過了 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該議程涵蓋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整合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框架提出新的五大元素,並強調目標整合的相互關係,希望致力於消除貧窮同時,需實施促進經濟增長、滿足教育、衛生、社會保護和就業機會等社會需求,並對應氣候行動和環境保護的面向。面對世界潮流趨勢,台灣不能置身事外,共同採取行動,促進繁榮並保護地球。
  • 改善貧苦人民的健康:強化社區處理醫療問題的能力,以追求消滅貧窮和覆權窮人的雙重目標。提升孟加拉貧窮、文盲、殘障、疾病等人民的生活品質。在其消滅貧窮的策略中,主要的重點在於婦女和女童。負責微額貸款、人權、法律援助、社區發展、農業、糧食安全、教育、性別、醫療衛生、研究、人力資源等
  • 農業、糧食安全、社區發展、災難:環境和氣候變遷、教育、性別正義、人 口、人權、法律援助、微額貸款、社會企業、消滅貧窮、供水、公共衛生,以及技術援助等。活動範圍包括了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非洲、蘇丹、烏干達、坦尚尼亞、阿富汗 和孟加拉等國家。
  • 加強生產和收入、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社會重建、非政府組織的能力發展、人道清除地雷行動。
  • 癌症、慢性疾病、兒童醫療:霍亂、社區醫療人員、愛滋病、精神衛生、手術、肺結核、婦女衛生等。農業和糧食、青年和兒童、衝突和治理、災難籌備、經濟機會、教育、緊急救援回應、創新、供水、婦女和性別等。
  • 全球經濟的永續發展:對投資者的行動、加強研究教育和思想領導。
  • 難民救援:對自然和人為災害所造成的難民,提供人道醫療援助,內容包括手術、復建、經營醫院和診所、設立營養中心等
  • 和平協調:透過來自社區的專業人士,利用仲裁技巧,來介入暴力衝突;並試圖改變暴力份子的行為模式。許多社區皆認 為暴力是解決爭端的唯一方式,因此為了要維繫永久的和平,這必須要改變社區的這些模式
  • 因應危機:恢復安全、醫料救助、重建社區與尊嚴、保護和賦權婦女和女童、 照顧兒童、重建家園、為難民安置新家園。
  • 環境改善:致力解決農村的飲水品質、女性教育、醫療衛生、農村失業、增加收入、電力供應,以及社會意識、生態環境等。
  • 反恐怖主義:兒童人權、環境、國際正義、難民、自由言論、移民、弱勢團體權利、婦女人權。針對青年提供職前訓練。
  • 健康醫療:愛滋病、婦女懷孕、婦女醫療、墮胎、倡議、性別平等、青少年議題。終結可避免的眼盲、改善原住民的健康、研究和創新。
  • 消滅極度貧窮和饑餓:完成普世的小學教育、提倡性別平等、賦權婦女、降低兒童夭折率、改善母體健康、打急愛滋病和其他疾病,建立全球發展夥伴。
  • 可持續環境:永續農業、永續森林、永續旅遊、減緩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環保人士的結合
  • 法律治理:獨立的法官和律師、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企業和人權、聯合國計畫、婦女人權、全球安全和法治。
  • 脫貧行動: 使貧窮人口有管道,如銀行、合作社、非政府組織和微額貸款機構,可以獲得財政資金的提供與服務。支持小型企業發展、訓練諮詢與研究
  • 童工議題:性別迫害、兒童保護、暴力、緊急援助。提升民眾意識、遊說、研究、訴訟。
感謝海內外媒體採訪,每份報導都是對我們的督促及責任,焦點並不是個人,只願化做橋樑,讓更多人看見在山巔海角的生命。
We appreciate the media interviews. Every report is our supervi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e focus is never on individuals. We only want to be a bridge and let more people see the life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mountains.
​ 資料較多,請稍等6秒 Loading…

magazine report

時代雜誌TIME students Top People

TVBS週刊 封面人物 沈芯菱架網做公益

天下雜誌 400期專刊 草根孩子跳上救貧火線

今週刊 焦點人物 溫柔小革命 扭轉人生

讀者文摘 Reder's Digest 仁者風範

天下雜誌 500期年度特刊 白先勇 X 沈芯菱

天下雜誌Cheers 人物篇 為一元柳丁請命

商業週刊 年度專刊 封面故事

天下雜誌300期年度特刊 陽光世代 滑鼠也行善

空中美語 封面人物Dreams Dreams come true

遠見30雜誌 三十個影響時代的聲音

巧連智 知識A+ 最年輕的慈善家

天下雜誌e天下 數位不落差

天下雜誌Cheers 18歲的台灣真實之鏡

親子天下 啟動十二年國教

幼獅少年 網路少女成功記

非凡新聞 台灣群像她掌鏡

世界展望會 新世代領袖

空中美語 網路圓夢大使

遠見雜誌-- 用鍵盤和滑鼠改善世界

親子天下特刊 在皺紋上看見詩篇

遠見30雜誌 帶著愛心去旅行

講義雜誌評選-講義英雄 守護貧童公益家

科技生活 弱勢教育不遺餘力

天下雜誌Cheers 改變人生的一堂課

美麗人生 行善生生不息

新聞局光華雜誌 中英文版 封面故事

Marie Claire- 16歲女生的偉大夢想

行政院 愛與科技 驅動知識

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斯土 斯民 斯情

親子天下 閱讀達人

香港南華早報SCMP

The China Post

蘋果日報專題人物

聯合報-張忠謀與沈芯菱

中國時報-慈善事業十六年

中國時報-孫越與沈芯菱

聯合報-草根百年心願

中國時報頭版-草根臉譜

國語日報頭版-16歲做公益獲青年獎章

中國時報-志工人生苦難到希望

人間福報-公益網站草根出頭天

香港明報-台灣最年輕公益家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題報導

自由時報 最年輕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時報-草根臉譜登小巨蛋

自由時報-草根臉譜奧運展出

蘋果日報-十六歲行善百萬

聯合報 國三生為一元柳丁發聲

蘋果日報 果賤傷農為民請命

國語日報 草根青年談攝影

自由時報 台灣好女兒免費教弱勢

自由時報 草根臉譜登小巨蛋

聯合報 掌鏡草根英雄

自由時報 她讓女童感恩清潔工媽媽

自由時報 青年苦瓜族

聯合報 國二生幫老農產銷十萬斤

中國時報 人小志氣高

蘋果日報 高中生被編入教科書

中國時報 十七歲少女賺百萬做公益

國語日報 你可以改變世界

聯合報 幫助別人不用等長大

聯合報 幫農民助弱勢

聯合報 窮人的公益銀行家

自由時報 電腦神童行善公益

國語日報 E世代好榜樣

聯合報 縣長座談草根臉譜

中國時報 苦學架站幫弱勢

中國時報 比博士還博士

聖嚴師父 網路不一定壞

蘋果日報 揮別動盪

自由時報 台灣之光 愛無疆界

自由試爆 用心灌溉結果

中國時報 國二26張證照

聯合報 善心拋鑽引玉

蘋果日報頭版 執政者莫忘基層

蘋果日報 14歲女開班免費助童

蘋果日報 14歲女開班免費助童

聯合報 青少年志工菁英助人

國語日報 捐出獎金獨力行善

自由時報 弱勢別弱視

青年日報 最年輕公益典範

自由時報 高中生賺百萬做公益

自由時報 農村女獲總統教育獎

自由時報 國中生助貧童

聯合報 高中生架台灣媳婦網

自由時報 助柬國失學兒童

自由時報 台灣生命力

自由時報 高中女捐獎金

聯合報 國中生自費教貧童

蘋果日報 高中女捐電子辭典

聯合報 總統教育獎展作

自由時報 國中生助青少年創作

聯合報 國中生辦創作展

聯合報 國中生辦創作展

聯合報 看破漏的社會救助網

聯合報 台灣好久不見

ランティア

聯合報 不問一元柳丁?

聯合報 遠離瞋恨騙

草根筆記 走過二零年代

聯合報 真的只讀一個版本?

國語日報 Haka硬頸風采

國語日報 生命的軌道

國語日報 依公嬤的公園

國語日報 老兵精神

國語日報 老兵精神

草根筆記 歷史的眼淚

聯合報 國三生為一元柳丁發聲

國語日報 榮耀的百合

國語日報 挽臉

國語日報 38度下的紅包禮

國語日報 最美的生日禮物

國語日報 掌中乾坤

國語日報 台灣牛精神

國語日報 聽阿公講古

國語日報 媽祖在人間

聯合報 親情微笑破冬迎春

聯合報 豐富人生觀景窗

聯合報 看漢武帝興衰

中國時報 五月天展出草根臉譜

聯合報 首投族寫給總統候選人

中國時報 E起預約未來

蘋果日報 國三生為柳丁發聲

第一輯 雲林好所在

第二輯 掌中乾坤

第三輯 媽祖信仰巡禮

第四輯 台灣母親河

第五輯 海口搏感情

第六集 生態奇遇記